娄志平站在沙丘上,把掩埋掉的沙网拉起。摄影:刘保奇72岁的娄志平踩在松软的沙地上,向四米高的沙丘走去,黄沙淹没裤管,灌进黑色皮鞋里,他也满不在乎。
突然,一只脚深陷进沙中,他不得不左右晃动两下,这才稳住身体。登上沙丘顶,眼前出现的就是他潜心12年研究出的治沙成果悬袋网沙障。远远望去,在金黄色的沙海中,这道连绵不断的沙障像一条墨绿色玉带,蜿蜒至远方。12年来,娄志平穿梭于青海、内蒙和宁夏等地,自费前往沙漠重灾区研究治沙之道。
这些年来,他犹如只身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,一心只为了一件事治沙。一已近9月中旬,黑色乌云笼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陕坝镇上空,一阵微风吹过,凉风袭人。
娄志平的头皮上冒出稀疏白色发茬。他戴上灰色鸭舌帽,穿上黑色西服外套,脚踩黑皮鞋,拎起黑色挎包,快步走出位于汽车站出口的巴运宾馆。娄志平住在汽车站边上宾馆,坐在床上讲述治沙原理。
摄影:刘保奇宾馆隔壁是一家小面馆。娄志平用晦涩难懂的浙江味普通话,向服务员点了一碗面,小份7块钱。他吃饭时努力保持斯文,但是不到十分钟一碗面便下肚。他急着前往汽车站搭乘汽车。
娄志平爱独处。他住巴运宾馆时,有人提出请他吃饭,他拒绝了。
我不请你吃饭,你也别请我,大家各自吃自己的,省的都不自在。他很少去大酒店吃饭。他说,自己不喜欢酒桌上推杯换盏的场面,他认为这太假,即使别人请他,他也会尽量推掉。
他嘲笑自己说,我性子直,不会拍马屁。只有在参加联合国防沙缔约大会时,娄志平同才与参会专家在酒店大圆桌上吃过几次饭,在珍馐美味前,他反而觉得不自在,他觉得这些倒不如一份7块钱的面来的实在。这位七旬老人曾是一位地道的农民,家乡在江南水乡浙江嵊州。初中毕业后,由于体质差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,他便推着小车开了一个流动修理铺,修理镇上的计量器材等。
1986年,他只身前往昆明闯荡,做苗圃生意。因为在嵊州农村时,他做过园林绿化,发明了一项种植技术,就是把花草等植物垂直挂在墙壁上种植,为此他还获了奖,。
但是,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场沙尘暴打破。2005年,娄志平受朋友之邀到内蒙古磴口县旅游,突遇沙尘暴。他记得,当时天昏地暗,滚滚沙尘扬起几十米高,他和朋友透过窗户,看见几米高的沙丘缓缓移动,黄沙瞬间把两米高的果树掩埋。那次沙尘暴后,我觉得流动沙丘破坏力太恐怖,开始想怎么把黄沙治住。
娄志平说。从此以后,娄志平在沙漠里观察流动沙丘近一年时间。
他揣着一份地图,哪个地方有流动沙丘,风沙最大,他就独自深入沙漠去观察研究。每次进沙漠,娄志平没有专业装备。每天随身携带的是1公斤酸奶和2个馒头,太阳落山后他才出沙漠。在沙海泡了几个月后,他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,沙漠中的沙子好像长着腿,风一来跑得飞快,种下的树苗转眼就不见了。
很长一段时期,娄志平只身深入沙漠的事情外界一无所知,包括他的妻子和朋友。2003年到2008年,娄志平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北沙漠中度过,每次出门,妻子只知道他又出差了,不管怎么问他都不说出差到底要做什么。朋友问他,他开玩笑说:年纪大了,抓紧时间四处玩玩。
一个农民说要治理流沙,谁相信?说出来会被人笑。所以,我谁都没说,安心做实验,如果不成功,也没人知道。
娄志平说。二在一条绿荫小道上,破旧的客车一路颠簸着,窗外风景宛如江南,马路两边绿树成荫,田里向日葵耷拉着头。
为减少颠簸,娄志平坐在车的前排,车子启动时,他把帽檐拉低,独自闭目养神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坐落于阴山脚下的乌拉哈少村,这个村子属于杭锦后旗,位于著名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。乌拉哈少在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凸起的山拐。
据史载,汉朝时昭君出塞,和亲匈奴,途经朔方(即今天杭锦后旗一带)。如今,乌拉哈少村附近还保留着昭君出塞驻足地遗址。
两千年前,这里曾是一片灌溉种植的沃土,黄河洪水溢出,阴山山脉之下有广漠草原,匈奴人在这里游牧。生活在沙漠边缘大半辈子的任玉海记得,他小时候,村边还是小沙丘,植被遍地,草地上随处可见驴、骆驼和野羊。1980年代,因过度放牧,草场开始退化,沙丘流动加快,大风一吹,风沙把成片的农田瞬间吞没。沙进人退逼着任玉海不得不逃离村子,他举家搬到离村几百米外的沙漠里,在那里盖起两排平房,在房屋东侧开垦出大片田地。
客车行驶到太阳庙时就不再走了,此地距离乌拉哈少村还有30多公里。娄志平醒过来,他双臂交叉抱在胸前,下车后在路边踱着步,并连着打了好几通电话,催促任玉海开车过来接他。
任玉海在巴彦淖尔临策铁路治沙点当工人将近十年了。这不是他第一次来接娄志平。以前娄志平去村里,坐车到杭锦后旗或者陕坝镇,都会打电话让任玉海来接他。俩人相识于四年前。
那时,铁路工作人员领着娄志平来到任玉海家里,说这个老头来治沙,让任玉海照顾一下。他来我家时,穿着不像是个治沙人,治沙很苦,所以都是年轻人在干。
任玉海干笑两声说。以前我找铁路部门的人,说我是治沙的,打算帮铁路部门治沙。
这位工作人员说你可以试试,说完就再也没有音讯。娄志平脸上挤出一丝苦笑。
后来铁路部门的人对他说你年纪大了,容易出意外,不同意他在铁路边上治沙。任玉海说。而娄志平认为是对方是看不起他。
确实,这些年来,娄志平治沙常遭到人们的嘲笑。2008年,他在甘肃沙坡口实验5公里沙障,碰到一位治沙专家。他问我你哪里人,我说浙江人,他说你浙江人跑沙漠治沙,又不懂技术,是不是脑子有毛病?假如没有媒体的报道,我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傻瓜,科技界根本不把我的治沙成果当回事。
娄志平自嘲说。三太阳升至天顶,黄沙滚烫,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灼得生疼。娄志平摘掉鸭舌帽,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沙丘。
由于常年在野外,他皮肤黝黑,他个头一米七五左右,身材显得消瘦。因年纪较大,娄志平现在治沙并非亲力亲为。
站在沙丘顶上,他手持木棍指挥任玉海,让他把掩埋的沙障拉起来,然后重新打上木桩。随后,娄志平拎着木棍,从数百米的沙障一头走向另一头,不时弯腰查看,有时他甚至半蹲在沙地上,观察木桩打得是否结实。任玉海见沙网掩埋,他弯腰将它拉直。
摄影:刘保奇他那么大年纪,哪能让他干活儿,本来沙漠风险就大,万一出意外,哪个能承担得起。任玉海冲着老人爽朗地大笑。
娄志平患有高血压慢性疾病。这次进沙漠前,他已在宾馆里吃过了降压药。对于自己的高血压,他并不太在意,这种病大部分老年人都有,不是什么大病。
但突发意外也偶尔发生。2004年,娄志平住在任玉海家,早上下地,不小心闪了腰,躺在地上不能动弹,他疼的龇牙咧嘴。
任玉海吓坏了,他要在我家出事,有理也说不清。任玉海让他去医院,娄志平却倔强得不去。
任玉海没办法,只能打电话给娄志平的妻子。娄志平的妻子当天乘飞机赶过来,把他接回浙江老家养病。
常年出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,危险是家常便饭。另外,在沙漠里,没有高大植物,只有形状差不多的沙丘,漫天黄沙袭来,人很容易迷路。
2007年,娄志平在内蒙古磴口县城雇了一辆摩托车,车主把他送到沙漠边缘后,他步行进入了沙漠。回途中,乌云密布,几乎辨不清方向,他只能晕头徒步走了15公里,才最终走出沙漠。
走出沙漠后,他在一个村子里询问村民才知道,自己走反了方向,最后搭乘去县城送货的农民的货车,才返回县城。这次娄志平进的沙漠是乌兰布和沙漠,它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。
2017年1月,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玉明曾表示,内蒙古拥有林地面积4398万公顷,居全国第一,森林覆盖率是国土面积的21.03%。但同时内蒙古境内有五大沙漠、四大沙地,面积达到60.92万平方公里,沙化土地总面积也达到40.78万平方公里。这些年风季很长,沙子也没减退的意思,没治理的沙丘一年还向前推进三四米。
娄志平站在漫天黄沙中,望着眼前起伏的沙丘,额头渗出大颗汗珠。他脱掉外套,蒙在头上,以遮挡烈日。随后,他又从包里翻出一瓶酸奶,一口气喝下去大半瓶。
这是娄志平进沙漠养成的习惯,他说酸奶这东西既耐饿又解渴。四乌拉哈少村地广人稀,100余位村民拥有6万亩土地。
任玉海家有160亩田地,他种植甜椒、玉米和葫芦等作物。每年风季来临之时,这个村子就会狂沙漫天,地里的庄稼会被肆虐的风沙连根拔起,田地瞬间就会被黄沙掩埋。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。
根据有关部门统计,中国目前有26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,有4亿人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。近40年来,由于自然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,乌拉哈少村附近的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南移的扩展速度非常惊人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上世纪60年代初,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距乌海尚有近30公里。
而此后不到40年,乌达区已经有近1/3的土地被乌兰布和沙漠吞没。这一地区由于年均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,沙尘天气、沙尘暴频发。过去30年来,任玉海的农田不断被沙漠蚕食,他家已经有80亩农田被黄沙掩埋,掩埋之处现在已变成大片的芦苇荡。他眼睁睁看着,毫无办法。
任玉海也想过各种办法来保护农田。但是像铁路部门那种网格治沙,成本高,一年庄稼收成还不够治沙,划不来。
在任玉海对黄沙愁眉不展时,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娄志平却找到了一条治沙的好办法。当时,娄志平的家就是他治沙的试验场。他从沙漠里购买了200斤黄沙,托运到浙江嵊州的家里。
又从五金店买了个小型鼓风机。他在房间里架起鼓风机,用沙子铺成5米长的沙带,模拟出沙漠环境,不断对改进的沙障进行抗风能力检测。
实验一做就是3年,直到2013年8月,娄志平终于心满意足地关上了日日轰鸣的鼓风机,他设计出了在不同风力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悬袋网沙障。2017年3月,青海省科技厅给他颁发了科学技术成果认定书,肯定他发明的悬袋网沙障。认识了娄志平后,任玉海的农田就成为了他的一处治沙实验点。
任玉海曾对娄志平治沙方法很怀疑,但仍然充当了他的助手,即使失败也没损失什么,而且他他出钱雇佣我,每天150元。娄志平从浙江托运来一袋特制塑料网,长度150厘米,网对折后,穿进一根铁丝,然后用木棍固定在沙丘上,这就是娄志平悬袋纱网治沙的方法。娄志平顶着烈日,外套丢在沙地上。
他半跪黄沙中,手持木棍,比划着他的治沙原理说:大风一吹,风沙扬起几十米高,沙丘在地面缓缓移动,遇到沙网时,沙丘被拦住,几年下来,沙丘越堆积越高,大风再吹,也吹不动了。为验证效果,任玉海在沙丘下种植了一排柳树。四年来,沙子果然被固定住了,沙丘不再前移,柳树也长成到碗口粗。
治沙嘛,就是一层窗户纸,谁捅破,谁就能成功。娄志平说。这些年来,他先后取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。他提出了流动沙丘顶部拦沙理论,他说,国际上采用的治沙固沙方法很多,但是从未有人将沙障下面沙漠地貌纳入沙障研究的考虑范围。
娄志平对自己治沙方法很有自信。2017年9月份,他因为12年来投身沙漠化治理,获得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主办方的邀请列席参加。
这次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,在大会上,他望着眼前肤色各异的世界顶级治沙专家们时,显得并不怯场。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浙江农民,能够被邀请参加这样的会议,证明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,是得到了肯定的。他拿着厚厚一沓宣传材料,穿梭在会场上,不断向国外同行推荐自己的治沙技术。有个专家看过我的治沙材料,大吃一惊,问我你怎么把这技术弄出来的,真不简单。
娄志平说。娄志平和他的悬袋网沙障。
图片来源:网络五在任玉海的老家,像娄志平这样年纪的老人要么已经住进了养老院里颐养天年,要么在家含饴弄孙。这老头儿很能折腾,治沙挣不到钱,他反而花了不少钱,我真不知道他图个啥。
任玉海一直想不明白。娄志平的治沙成本不高。
沙网是他在浙江老家找厂家特制的,一米4块钱,木棍是任玉海从屋后大树上砍掉的,铁丝的市场价也很低廉。但是经年下来,娄志平治沙花费也自然不小。这几年,有家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邀请他当顾问,每月工资5000元,但这远远不够填补他的开支。
我退休金每月1450元,也基本全投在里面了。假如再没钱,我就找朋友要,这个朋友不给,我就找其他朋友。
娄志平多次强调,他跟朋友是要钱,而不是借钱。我很少开口,朋友愿意给就给,不给就算了。
娄志平哈哈大笑说道。儿女们也是他治沙资金的来源。娄志平的儿子在浙江办了一家小企业,业务是做园林设计,收入不错。他说:老爸跟你要钱,你能不给吗?每次要钱都会给他三五万。
最初,儿女们担心他的身体,并不支持他,但最终也没能阻止了他,只能由着他。娄志平也不清楚自己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钱。他自己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,也从来不记账,凭我的才智如果专攻发财,机会肯定很多,但我对此不感冒。
这个老人让人琢磨不透,你说他是为出名吧,他都是70多岁人了,还出啥名?任玉海说。我还是比较在乎名气,它比钞票值钱。
娄志平说。休息了一晚后,第二天早晨,他又戴上鸭舌帽,腰杆挺的笔直,拖着黑色行李箱,坐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。至今,任玉海家里还为老人留着一间卧室,家电齐全。沙子治理完,房间再腾出来。
娄志平说。什么时候沙漠化土地才能全部治理完,他也不知道。
但他注意到,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。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刚刚举办的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称,中国多年来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,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。同时,中国计划到2020年,实现50%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,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。
刘东生说。(刘保奇)。
本文来源:亚搏APP·官方网站-www.gbhospital.com